首页

小刚制作调教视频

时间:2025-05-29 02:04:19 作者: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到44.07% 人口规模达4.4亿 浏览量:90371

  中新网北京5月28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,中国科协公布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升至15.37%。同时调查发现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44.07%,人口规模达4.4亿。

  此前,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仅判定和分析具备科学素质的情况,为进一步细化分析公民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,本次调查开展了“具备高阶科学素质”“具备科学素质”“基本具备科学素质”等公民科学素质分级评价。

  根据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对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定义,科学素质调查问卷总分100分,考察科学知识(40分)、科学方法(20分)、科学精神与思想(20分)、应用科学的能力(20分)等四个方面,并按科学素质测评得分高低进行层级划分:

  得分超过85分为“具备高阶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很高,各维度发展均衡;得分超过70分为“具备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较高,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。这两类人群达到科学素质的较高要求,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力军。

  科学素质测评得分超过55分为“基本具备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具备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,具备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,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资源基础。

  科学素质测评得分低于55分(不含)为“具备较低科学素质”,该群体整体水平较低,需进一步全面夯实科学素质发展的各方面要求。

  关于开展分级评价的重要意义,中国科协解读称,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一个连续发展状态,通过分级评价,能更精确反映实际情况;利用分级评价结果,能更有效指导科普实践;开展分级评价,也能更好回应社会关切。

  2024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:公民具备高阶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.30%,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.37%,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.07%,这三类人群大致呈现出1:7:19的金字塔式分布。

  进一步分析发现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人群体现出规模庞大、水平适中、应用优先三个特征。其中,规模方面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对应18-69岁人口规模达4.4亿(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),占比超过四成。

  总体来看,中国基本具备科学素质人群能够适应时代发展、科学生产生活需要,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基础,也为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夯实根基。

 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。中国科协自1992年起组织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,迄今已完成14次全国调查。2022年,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纳入国家统计公报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安徽马鞍山、芜湖、铜陵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

酷哇科技深信AI、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使命在于解放人力,促进生产力释放。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城市、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,是酷哇一直以来的愿景和使命。酷哇科技将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实现“高性价比和高性能”的可靠结合,在市政环卫、物流运输及日常出行等多个领域,精心打造并提供卓越的产品与服务,以科技赋能城市生活,努力实现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带来的一切美好。

过元宵还是“过中元”?盘点台湾灯会那些奇葩花灯……

83岁的李凤轩双手持鼓棒,将直径约1米的大鼓敲得咚咚响,半小时酣畅淋漓的表演后,豆大汗珠挂在他的脸颊上。“我打了20多年鼓了,参加过很多活动。今天是元宵节,我格外高兴能为大家打鼓。”

扩投资、稳增长 福建打造一流经营主体

对于本轮对手、33岁的荷兰选手鲁斯,郑钦文并不陌生,此前她曾与鲁斯一同训练。首盘比赛,郑钦文进入状态极快,用线路极深的回球将对手压制在底线,很快就连赢四局。随后,鲁斯利用郑钦文一发成功率下降的机会,连破带保、赢下两局。不过,郑钦文很快还以颜色,第三次破掉对手发球局,并在发球胜盘局出现的第一个盘点时将其成功兑现,以6:2先下一城。

美国学者:了解真实中国至关重要 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

(二十二)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。改进技术装备。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、储藏保鲜、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,推广应用新型杀菌、高效分离等精深加工技术。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,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。推进延链增值。绘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“加工树”图谱,引导加工企业开发多元加工产品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。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,开发稻米油、胚芽油和蛋白饲料等产品。引导各地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。

湖南祁阳多样化种植实现“一棚多收”

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:“走在气候行动最前线”。中国气象局总工程师宋善允对此表示,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,覆盖面越来越广,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,联合国更是用“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”来形容当下的地球气候变化,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体现出急迫性,需要大家从自身做起,参与气候行动,守护绿色家园。(董泽宇)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